当前的高速光模块中,通常会引入dsp芯片,对高速信号进行信号处理,其主要功能包括:
adc/dac、fec、retiming、reshaping、adaptive-equalizer 等,如图所示:
dsp功能框图
dsp虽然功能非常强大,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功耗和成本开销,是一把双刃剑。400g光模块中用到的7nm dsp,功耗约为4w,占到了整个模块功耗的50%,下图为400g zr光模块的功耗分解, imdd的情况与此类似。
如何消除dsp带来的功耗与成本影响?
linear-drive的概念应运而生。在光模块中不再采用dsp,只留下driver和tia,而将dsp功能集成到交换芯片中,如下图所示。在光模块中,电芯片只剩下driver和tia。有别于传统的driver和tia,lpo中的driver和tia需要分别集成ctle和equalization功能,用于对高速信号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。driver的主要功能是线性放大(linear amplifier),输出电压是线性变化的。switch发出的信号,不再需要通过cdr恢复产生(retiming),而是直接传递给driver。
retiming是个非线性过程,lpo也被称为non-retimed module。
lpo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:
1)功耗低
相比于可插拔光模块,lpo的功耗下降约50%,与cpo的功耗接近。下图是arista针对不同光学方案的功耗对比,采用linear-drive方案后,不同方案(硅光、vcsel、tfln薄膜铌酸锂)的功耗均下降50%左右。
交换机系统的整体功耗会下降25%左右,如下图所示。
2)低延迟
由于不再采用dsp,不涉及对信号的复原,整个系统的latency大大降低,可以应用到对延迟要求比较高的场景,例如高性能计算中心(hpc)中gpu之间的互联。
3)低成本
由于不再需要采用5nm/7nm工艺的dsp芯片,系统的成本得以降低。但究竟降低多少,这里摘抄研报里的一些数据,800g光模块中,bom成本约为600-700美金,dsp芯片的成本约为50-70美金,driver和tia里集成了eq功能,成本会增加3-5美金,系统总成本下降在8%左右。
4)可热插拔
cpo由于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,目前还没有被大规模应用。相比于cpo,lpo仍然采用可插拔模块的形式,其可靠性高,维护方便,可以利用成熟的光模块供应链。这也是lpo方案备受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,没有像cpo那样进行较大的封装形式革新。
传统光模块、lpo与cpo各个维度的比较:
小结:
lpo作为新的技术方案,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。典型的问题包括:
1)需要在交换机中集成dsp芯片,这一点需要switch芯片厂商的推动。 lpo方案也动了dsp芯片厂商(broadcom与inphi)的蛋糕。
2)需要定义新的协议与测试方法,oif正在定义cei-112g-linear标准。
3)lpo适用的场景,是否可以达到公里级?由于模块中不再有dsp芯片,系统的误码性能会有所下降,传输距离也会减小。
在ofc 2023上,多家厂商展示了其linear-drive方案,包括macom、broadcom和cisco等公司,尤其是arsita在plenary talk里的介绍。在ofc结束后的这大半个月来,多家公司相继推出lpo方案,可见大家对该方案的青睐。但是目前lpo方案更多的是在技术讨论阶段,还未尘埃落定,也没有到量产阶段。lpo方案的推出,是对低功耗低成本高速光模块需求的体现。